教育与教育学
-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有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有:(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
-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 教育功能的分类:(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有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 教育的起源学说主要有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其中,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 我国夏代的学校设置主要有两类:“序”和“校”;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11.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等教育观念,孟子持“性善论”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主要有:(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此外,还主张“学不躐等”、重视学生的学习。
- 苏格拉底问答法又叫“产婆术”,分为三个步骤: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笫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 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其代表作是《爱弥儿》。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与“绅士教育论”的观点,其代表作是《教育漫话》。
-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有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
-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 蔡元培提出了“五有并举”的教有方针并在北京大学进行了教育实践改革。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有的先驱。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四大教有““三大方式”。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记事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