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的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2)根据方法论的不同,分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等等。
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4)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包括:(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4)是因材范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2)学科活动(主体部分);(3)科技活动...
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包括:(1)传递社会价值观,明确社会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传输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包括:(1)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2)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形成学生独特个性;(3)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工作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这四个阶段。其中,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目的;(4)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决定着教育体制;(6)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7)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制约:(1)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教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有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