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包括:(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4)是因材范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2)学科活动(主体部分);(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活动;(7)传统的节假日活动;(8)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 其中,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救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有:(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性;(4)实践性;(5)广泛性;(6)开放性;(7)综合性;(8)兴趣性;(9)探究性。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4)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包括:(1)传递社会价值观,明确社会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传输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包括:(1)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2)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形成学生独特个性;(3)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以班主任为主导,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班级学生群体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包括:(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其中,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包括 ...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中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包括:(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 ...
教学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工作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和创造才能;(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 ...
课程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看,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或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来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任务来看,课程可分为基础 ...
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这四个阶段。其中,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已”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有:(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长期性和间接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此外,还有系统性特点。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 ...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冶、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主要有: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德育、智育、 ...
教育的基本规律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目的;(4)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决定着教育体制;(6)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7)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制约:(1)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教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的科技功能主要表现为:(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1)教育能够 ...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有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有:(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教育功能的分类:(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有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学说 ...
博客代码高亮测试
python质因数分解代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import mathnumber = int(raw_input("Enter a number: "))list = []def getChildren(num): print '*'*30 isZhishu = True i = 2 square = int(math.sqrt(num)) + 1 while i <= square: if num % i == 0: list.append(i) isZhishu = False getChildren(num / i) i += 1 break i += 1 if isZhishu: list.append(num)getChildren(number)print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