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五
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3.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直接教学、受学习);(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发现学习、情境教学、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主要包括程序教学、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4.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5.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6.个别化教学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 ...
教育心理学 四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2.按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在活动中起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3.“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是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5.美国心理学家纳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归结为六种原因, ...
教育心理学 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按学习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有: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 ...
教育心理学 二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4)主观能动性。
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 ...
教育心理学 一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命名的著作。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为名的著作。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0世纪60年 ...
心理学 四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两种需要。3.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4.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5.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6.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7.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 ...
心理学 三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2)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3.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4.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 ...
认知发展与教育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由于剌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 ...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起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根据条件剌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剌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以及典故“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人们把这 ...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的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2)根据方法论的不同,分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等等。
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4)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订研究计划;(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
观察研究法的分类:(1)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4)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可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5)根据观察的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的方式,可分为叙述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