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五
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3.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直接教学、受学习);(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发现学习、情境教学、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主要包括程序教学、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4.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5.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6.个别化教学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7.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它具有这样几个优越性:(1)交互性,即人机对话;(2)即时反馈;(3)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4)自定步调等。
8.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9.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维持功能;(2)促进功能;(3)发展功能。
1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11.群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人群)。群体对个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去个性化(个体意识消退)、群体的决策行为、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暗示、流行。
12.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其中,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13.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4.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根据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课堂气氛划分为:(1)积极的课堂气氛;2)消极的课堂气氛;(3)一般型课堂气氛;(4)对抗的课堂气氛。
15.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6.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学生之间主要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7.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自我促成的纪律;(4)任务促成的纪律。其中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18.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19.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0.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有:(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1.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特征为:消极性、普遍性、其程度以轻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