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冶、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主要有: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其中,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形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I0.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凤、教凤、班凤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 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表现为: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 “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 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记事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