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 由于剌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 记忆的品质包括:(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 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包括:(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
  • 遗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五种:(1)消退说。(2)干扰说。 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战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3)压抑(动机)说。(4)提取失败说。(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 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回忆。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并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称为追忆。
  •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2)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
  •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2)同一年龄的中学生,受所记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3)中学生短时记忆的广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大;(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5)中学生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6)
    抽象记忆在中学阶段占据主导地位。
  •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 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幻想可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三种形式。
  •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要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特点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 思维的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独立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和严谨性(中心环节和集中体现)。
  •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 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主要有四个:(1)新颖独特性;(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品(创造性思维的结构);(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
  •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6)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 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法):在集体之中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所有方案暂不做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提出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任务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根据理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4)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5)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 概念的形成:抽象化、类化、辨别。
  • 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利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5)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6)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征:(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的特点包括;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